刚过去的端午,来往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西高村归寻小院的游客可谓是络绎不绝,大锅炖的香味从院里飘了出来,村民的嘴角也翘了起来。一方庭院,一头连着乡土生活的烟火气,另一头连着乡村经济的“聚宝盆”。 这座由闲置农宅改造的文旅综合体,不仅唤醒了人们对乡愁的记忆,更以“庭院经济”为支点,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。在乡村振兴的大篇章中,东营市敏锐抓住“庭院经济”落脚点,以“政府统筹规划+市场化运营”破解困局,通过“庭院经济”切口,将“小空间”转化为“大舞台”,蹚出一条“环境美、产业兴、文化活、农民富”的特色路径。从利津盐窝镇的非遗工坊到广饶花官镇的药食同源种植,从东营区楼李村的锦鲤养殖到河口区后毕村的油葵经济,东营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庭院经济如何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“金钥匙”。 党建引领,激活“方寸之地”的内生动力。东营市以党建为引擎,构建“政府+企业+农户”协同机制,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、产业化。比如盐窝镇通过“非遗+庭院经济”模式,征租50余户村民庭院发展澄泥印非遗工坊,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农户受益”的模式,既破解了资金、技术难题,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,让庭院经济从“零星尝试”升级为“全域联动”。 产业融合,打造“美丽经济”的多元场景。东营市将庭院经济与生态治理、文旅融合深度融合,实现“环境美”与“产业富”双赢。河口区六合街道后毕村以油葵种植替代“三堆”清理,既美化环境又拓宽增收渠道;垦利区黄河口镇打造“美丽庭院+民宿”“美丽庭院+采摘”等模式,推动乡村从“卖产品”向“卖体验”转型。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“颜值”,更催生了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。 文化赋能,释放“软实力”的乘数效应。东营市深挖本土文化资源,赋予庭院经济独特内涵。利津县冯家村通过短视频记录庭院创建故事,带动25户村民参与,形成“一户一景”的文化景观;广饶县开设“庭院共富课堂”,培训妇女掌握电商、面点等技能,推动手工艺品走向全国市场。 方寸之变,激活乡村振兴全局。东营市的实践表明,庭院经济不仅是“方寸之地”的精耕细作,更是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。乡村振兴并非大拆大建的“造景运动”,而是需要激活乡土内生动力。未来,当家家户户的庭院成为产业发展的“细胞”、文化传承的“载体”、生态治理的“单元”,东营市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。(大众新闻记者王帅)
|